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不仅以其500余万字的长度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的建立与灭亡过程的巨大规模,而且以其鲜明尖锐、颠覆性的思想观点,在文学和史学两个领域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今天这场立足“高端文明”的讨论,既有历史价值和意义,更有重新定位中华文明传统、“重铸”民族性格魂魄的现实意义。
我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历史实践主义。衡量一个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文明地位,就看历史实践表现出来的结果如何。以秦朝为例,统一了六国,创建了统一文明,留下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生存框架,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历史如何评判甚至扭曲、妖魔化,都是没有意义的。[详细]
喜欢放过历史罪恶,不愿接受历史教训的人,或者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要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吸收某些有毒材料的人,总喜欢搬弄“历史主义”这个概念。“历史主义”只是方法,而怎么能是“根基”?但即便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历史主义”也并非完美。[详细]
孙先生所定义的历史主义,与西方学者所批评的历史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以西方学者的理念以及俞吾金先生关于历史主义三个特点的言论,去批判孙先生的历史主义,显然就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发生了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详细]
《大秦帝国》作者心目中的强势并不是指真正文明上的发达,而是指在一种统一文化下的民族能打仗、能农耕,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暴力崇拜。[详细]
权力是用来为人们服务的,而不是让大家顶礼膜拜的,一旦它成了崇拜的对象,那事情就一定很不妙,可怕的灾难将接踵而至。[详细]
什么是暴政?商鞅的著名论断是: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这就是说:依法处决罪犯,不是暴政;无视法律,滥杀无辜臣民,才是暴政。秦在历史上蒙受的“暴秦”恶名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一个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详细]
孙皓晖在“四人帮”“评法批儒”多年以后,无视儒法学派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历史命运和地位,仍然一个劲地辱骂儒家,胡吹乱捧法家;这在广大学术界和读书界是通不过的。[详细]
儒家是保守主义的学说体系,在春秋战国崇尚思想多元化的健康文明环境下,儒家在整个文明形态的制约平衡发展中,有过客观的历史作用;但是,儒家的最大缺陷,是反对变革与创造,是主张中庸之道,所以只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一个侧面,远非主流,更不是代表。[详细]
中国夏商周三代已经产生了灿烂的文明,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只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秦文明不能算作中国的原生态文明,说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是十分荒谬的。[详细]
华夏文明源自炎黄,但那时没有文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也只能记述事件简单的过程,真正对中国后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创造及其伴生的意识形态,源自春秋战国时期。[详细]
这场争鸣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两种标准的优劣,及其由它所牵扯的中国改革的现实与未来。扼守“人文语言的和平本性”、“谦卑友善”,是我对这场争论的期望。[详细]
锤炼精品佳作,传承中国文明,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研讨会汇集作家、评论家、历史研究者,全方位、深层次解读《大秦帝国》的光荣和梦想。[详细]
在历史小说领域,历史对消费、对解构、对娱乐化形象比较流行,而《大秦帝国》保持着严肃的史学和文学的高品位,有思想光芒,有真知灼见,其思想灵魂贯穿于全篇,哪怕这种思想灵魂有所偏执,却敢于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先秦思想各个流派、对中华文物的来龙去脉做出自己大胆的评判。《大秦帝国》真正触及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问题,触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这样活跃的思想交锋已经很久不见了。
——评论家雷达
孙皓晖用了16年创造了好多中国当代文学之最,《大秦帝国》中体现了丰富的智慧,我们需要孙皓晖这种钻研精神、文学精神。我们希望历史能够启示现代,历史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和回忆。
——评论家李星
现当代文学体例都受西方理论支撑,西方理论一般都属于以人道主义为基础,构成了文学精神和文学理想。《大秦帝国》的思想走向跟现在流行的观念是有冲突的,具有非常大的撞击力。这样一种文学精神正好跟今天一些思想家对这个时代的理想是吻合的,从国家立场提炼文学作品,试图从国家的高度考虑,而不是从个人高度考虑。让人面目一新,读了以后有一种冲动感。
——评论家张陵
对这部小说的接受是对当代文学的一部试金石。很多小说感觉是苍白,因为作者对他所写的时代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部作品站立起来一批雄浑坚定、神采飞扬的人。在晦暗的历史布景里,站立在我们面前。那些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这批人物在大争之世的血气、精神,都写出来了。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完成了与一种文明的深度对话。他以一种学者的方式来写小说,他把大秦帝国看作一个气场,一个精神实体。
——评论家谢有顺
现在每年出版1400部长篇小说,真正能引起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凤毛麟角。《大秦帝国》确实是力透纸背、才华横溢的一部大书。它以宏大的历史意识,要为历史溯本清源。我现在想象,现在有红学,有儒学,以后很可能有秦学。
——评论家陈福民
我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巴尔扎克所说的“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卓越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尤其对当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又提供了非凡的、也是丰富的精神支援。
——评论家王久辛
我个人觉得他获不获奖并不重要,因为以孙老师写作《大秦帝国》为标志的工作,就是在与中国两千年历史偏见进行斗争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是伟大的创作。
——评论家孟繁华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在文学批评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而且批评这部小说的言辞非常激烈。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的小说描绘了“强秦”的崛起和统一的大业,而且很明显有一种现实的讽喻。你说是借古讽今也好,古为今用也罢,既然一切历史都可能是当代史,那么对历史的描述就摆脱不了现实的指向。
——学者罗岗
“这一百多年来,一代中国人、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反而对自己文化的根和祖先看不起。孙先生的巨作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有名有据,这样的学者独立而不倚,了不起。
——文化学者南怀瑾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